中文種名:喙吻田氏鯊

學名:Deania calcea

台灣俗名:篦吻田氏鯊、地風鬼、刺鯊、沙魚、篦吻棘鮫

大陸名:喙吻田氏鯊

中文種名:喙吻田氏鯊學名:Deania calcea台灣俗名:篦吻田氏鯊、地風鬼、刺鯊、沙魚、篦吻棘鮫大陸名:喙吻田氏鯊
姓名標示 非商業性 禁止改作 

推薦分享

Share

資源連結

連結到原始資料 (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)

後設資料

資料識別:
全球唯一識別碼:urn:lsid:fishdb.sinica.edu.tw:catalogue:383205
資料類型:
紀錄類別:魚類名錄
著作者:
命名者:(Lowe, 1839)
主題與關鍵字:
科中文名:刺鯊科
描述:
型態特徵:體延長,前部寬而平扁;頭平扁;尾柄側扁,尾柄無尾前凹窪和側脊;吻延長甚多,吻長超過一半頭長,大於從口裂到胸鰭起點之距離;鼻孔內緣到吻端之距離為口前吻長的2/5;眼大,長橢圓形,無瞬膜和瞬褶;眼前緣距吻端和距第一鰓裂約相等;鼻孔小,橫列,外側位,長約鼻孔間距的1/3-1/2,前鼻瓣具有一個三角形突出,後鼻瓣發達;口寬大,淺弧形,口寬約為口前吻長的1/2;兩顎齒外露,閉口時上下顎兩側具空隙;上下唇褶發達,上唇褶較長;齒式13-15 + 13-15/14-15 + 1 + 14-15,齒小而側扁,一行在使用,上下齒不同形,邊緣光滑無鋸齒,基底較寬;上顎齒齒頭直立,近口角處稍外斜,下顎齒齒頭向外甚斜;頦褶發達;噴水孔大,斜橢圓形,位於眼後方;鰓裂約等大;盾鱗三叉形,具三棘突,三縱脊,約0.5豪米。背鰭二枚,各具一硬棘,硬棘皆具有溝槽;第一背鰭低而長,起點在胸鰭後緣稍後方,距吻端比距第二背鰭遠,棘短,約等於鰭前緣的1/2,垂直高約為基底長的1/5,後緣幾乎平直,後角尖突;第二背鰭大,略高於第一背鰭,起點與腹鰭基底末端相對,距尾鰭起點比距第一背鰭近,棘較長,約與鰭的前緣等長;上角尖,後緣凹入,下角尖突;第二背鰭基底長約等於第一背鰭基底長之2/3;尾鰭長,尾椎軸幾乎平行,上葉發達,後緣有一缺刻;腹鰭低平,起點約位於兩背鰭之間後1/3處,前後緣連續,呈半弧形,後角尖突;鰭腳扁而延長,末端尖突微彎;胸鰭中大,幾乎呈長方形,邊緣幾乎平直,外角和內角圓。體灰褐色,腹部色稍淺,各鰭色較深,鼻緣、口緣和鰓裂處呈黑褐色。
棲所生態:主要生活於大陸棚和島嶼上層斜坡、水深60-1,490公尺處之深水鯊,一般較常被發現於400公尺以上的深度。卵胎生,每產6-12子。雄成鯊長70-91公分,雌成鯊長70-111公分,剛產子鯊長30公分。
地理分佈:廣泛分布於北大西洋,西印度洋及東、西太平洋之大部分溫帶暖水域及熱帶水域。臺灣則分布於南部及東北部海域。
漁業利用:主要以底拖網、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。肝具大量之角鯊烯,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;剩餘物製成魚粉。
出版者:
負責人:邵廣昭
日期:
資料修訂日期:2012-03-01 14:39:09
來源:
台灣魚類資料庫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)
語言:
中文;英文
關聯:
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李柏峰(2003)碩士論文;中國動物誌-圓口綱及軟骨魚綱(朱等, 2001);FAO Species Catalogue, Vol.4 Sharks of the world
管理權:
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
後設資料創用CC
姓名標示 非商業性 禁止改作 

授權聯絡窗口

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
email:taiwanfishdata@gmail.com

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

引用資訊
直接連結

評分與驗證

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

star star star star star

推薦藏品

中文種名:葉鱗刺鯊
中文種名:葉鱗刺鯊
中文種名:尖鰭鮫科
中文種名:尖鰭鮫科
中文種名:皺皮刺鯊
中文種名:皺皮刺鯊
中文種名:低鰭刺鯊
中文種名:低鰭刺鯊
中文種名:同齒刺鯊
中文種名:同齒刺鯊
中文種名:臺灣刺鯊
中文種名:臺灣刺鯊